这是家乡一位领导干部的博客中的一篇, 深有同感, 因此摘录于此.
科学制定煤炭开采规划刻不容缓
尊敬的各位领导、各位委员:
在能源日渐紧张的今天,如何利用好宝贵的煤炭资源,做到有效保护,合理开采,将效益发挥到最大,将破坏降到最小,已经成了我们急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。
忻州市含煤面积4386平方公里,占到全市总面积的17.5%,分布于9个县市。煤炭保有储量236.9亿吨,占全省保有储量的9.5%。近年来,煤炭项目接连上马,煤炭产量大增,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,煤炭开采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。
1、开采无序。由于没有一个总体规划与限制,现在基本是采到哪算哪,采了多少算多少。随着能源日渐紧张,大型企业和个人一面抢占资源,一面扩大生产能力,全市煤炭产量在成倍增长。今年市经济工作会的报告说,目前全市煤炭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4634万吨,到“十一五”末,全市煤炭总产量要达到6000万吨以上。但是,如果规划不好,控制不力,一两年之内,全市煤炭产量就会大大超过6000万吨。无序开采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资源流失过快。
2、工艺落后,回采率低,浪费严重。现在,国有大型煤矿的回采率大约能达50%,而一些私人煤矿只有30%到40%,还有不少低热煤干脆就放弃不采了。挖出来的还没有丢掉的多,而丢了的那些,因为岩层结构被彻底破坏,今后也无法再去重采。
3、效益不好。这里所说效益不好体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煤炭价格低,虽然与前些年比较,煤炭价格上涨不少,但从长远来看,随着能源紧张加剧,煤炭价格必然会继续走高;二是偷漏税费严重,2007年全市煤炭产量的统计数字为2900万吨,其中保德县为1365.6万吨,占到全市的47%,其余8个县才产了1500多万吨。我估计全市漏报最少在1000万吨左右,这一部分的税费大都流失了。第三,在收回的税费中,有很大一部分被上面拿走了。以保德县为例,2007年煤炭总共税收为5.2475亿元,留县部分仅为1.0367亿,占到19.75%,市里留了0.2856亿,占到5.4%,市县总共才留下25.2%,其余74.8%,共计3.9252亿全被上面拿走了。2007年保德收到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1.0345亿元,省里拿走6207万元,占60%,市县各留2069万元,一共才占40%。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大头也被省里拿走,不知发展谁去了。在现行体制下采煤,我们牺牲环境和资源,上面拿走大部分利益,说来实在是得不偿失。
除过上述三点以外,最为严重的,是我们只注意了煤炭对GDP的贡献,对财政的贡献,而对采煤造成的破坏却认识不足,重视不够,或者说干脆就没有去认识,没有为几十年以后的事情费心。
采煤对环境、生态、文物、居民生活等许多方面造成的破坏,只有看过现场的人,才会有深刻的感受。有人说,山西成也在煤,败也在煤,这话可谓是一针见血。据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专题小组的调查,从1978到2003年,山西产煤65亿多吨,造成环境污染、生态破坏等方面的损失共计3988亿元,平均每一吨煤造成61元的损失,这个数字已大于这一时期每吨煤上交的税费。采煤已经给全省在生态、环境、水资源等许多方面造成了灾难,我们忻州也不例外。如果控制不好,再过几十年,有煤的地方将被挖得山残水断。
我市发展战略中有“山水关城”的思路,李市长在昨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,要进一步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,着力培育新型支柱产业。但如果规划不好,采煤将会挖倒山,挖断水,挖塌关与城。这不是危言耸听,开煤矿的时候,有谁考虑过保护山水关城和地下古墓葬?有谁考虑过保护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?去年秋天,五台山周围炮火连天,大规模开矿,惹得国内外媒体惊呼,五台山快要变成四台山了。矿主们已胆大到敢向佛祖所在的世界名山开炮,一般文物古迹和山水关城他们就更不放在眼里了。
忻州从新石器时代一路走来,守在黄河边上,坐于中华民族摇篮中央,历史悠久,文化积淀深厚,地上文物古迹星罗棋布,地下究竟还有多少,谁也难以说得清。单就保德来讲,是中国三趾马动物群的代表性地点,在世界古生物界享有盛名,许多国家的古生物博物馆都把保德三趾马化石当作珍宝一般收藏着。早在1961年,山西省人民政府就将保德全境列为“以三趾马为主的哺乳动物群化石重点保护地区”。1971年,保德出土了一批铜贝,经考证,是中国金属币的开山鼻祖,被学界称为"保德铜贝",现在也是名满天下。保德如此,其他兄弟县市的历史不比保德短,文化底蕴比保德更为深厚,地下文物一定比保德还要多。但是,煤炭采过之后,大地轰隆隆地塌陷下去,不管里面埋着三趾马还是九头鸟,是保德铜贝还是三坟五典、金人玉佛,全都会倾巢覆灭。从此以后,人们想从这些地方发掘研究些东西,想利用古代的历史文化来推动旅游事业,几乎是不可能的了。如果不做好长远的战略规划,不严格管理,挖煤将挖破表里山河,挖倒文物古迹,挖断我们开发山水关城的路子。
采煤造成大规模的地面塌陷,受害最直接的是矿区的居民。房屋开裂,土地破碎,水源干涸,生活困难。但是,他们却很难得到合理的补偿。现在,国家对塌陷补偿没有统一的标准,一般都是由矿上和村民自行解决。在这种情况下,村民就成了绝对的弱势群体。国有煤矿有政府帮忙,来说服或者压服村民;不少个人煤矿则有所谓的护矿队,补偿谈不拢,就让棍棒来说话。群众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,只得来找政府。当前,因采煤塌陷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已呈不断上升趋势。
大规模开采资源造成的恶果,有许多我们现在还看不出来。就像当年我们拆了城墙上的砖盖礼堂,拆了衙门修办公楼,拆下古牌楼上的木头做办公桌一样,那时以为是利用旧物建设了新社会,现在才知道,当年为了蝇头小利,毁了一大批文物,打碎了好多现在看来简直可以称为金饭碗的东西。文物破坏了,有些还可以用修旧如旧的办法,勉强将其恢复。但河山一旦破坏,谁也没有本事去修复。现在为经济增长庆贺,很可能,在多少年以后,我们,或者是我们的下一代,将会为现在大量开采造成的恶果痛心疾首。
煤炭以及所有的矿产资源,开采越迟效益越高,在地下多睡一天就会增加一分价值。随着能源日益紧张,煤炭价格会一路向上;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,煤炭回采率和利用率会日渐提高;随着国家财力的富足,财税体制将会向能源基地倾斜;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,采空塌陷的治理将大大加强,留给地方的治理资金将会成倍增长;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转变,对采空区村民的补偿标准也会大幅度提高。总之,随着时间的推移,煤炭将会身价倍增,将会成为真正的乌金,采煤得到的效益,将会成倍增长。
当然,以忻州现在的情况看,我们不可能让煤炭睡在地下,等着去增值,因为不开采穷得没法活。但煤炭开采必须适度,过度开采将遗害无穷。因此,建议市政府和各县政府制定煤炭开发战略规划,请专家来,摸清家底,放开眼界,从长计议,全面评估煤炭开发的利弊,制定出科学的开采规划,拿出严格的限制措施,把煤炭产量严格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。同时,要统一出台合理的塌陷补偿政策和生态、环境、文物等多方面的保护政策,以保护群众,保护资源,保护环境,保护历史文化遗产,让我们忻州文明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